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军事力量转型寻求富国强军相统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10:50  瞭望

  《瞭望》文章:强军之路新起点

  中国军队执行的是防卫作战的任务,不会通过与其他军事大国搞军备竞赛发展军事力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经国

  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实力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产。历史证明,国不富兵难强,经济上不去,国防也必然上不去。但是,经济实力再强,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化为乌有。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军事力量现代转型的指导思想。

  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把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作为新中国的两件大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强调,要把国防现代化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入90年代,江泽民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说,这两大战略任务是统一的。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充裕的物资和技术条件;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将富国和强军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党中央科学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50年代,确立我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实现军队的机械化。80年代,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90年代,依据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着眼国家利益新发展和安全形势新变化,明确提出我军担负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为巩固执政党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丁伟说,实现国防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60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国防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

  变革强军的途径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曾多次参与国防白皮书撰写工作的军事专家王新俊说,这意味着中国不会通过对外扩张和使用战争手段来拓展国家利益、挑战国际秩序和追求霸权,不会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之外另造一个体系进行对抗或冷战。中国军队执行的是防卫作战的任务,不会通过与其他军事大国搞军备竞赛发展军事力量。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方面,中国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严格履行相关国际义务。从2007年起,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并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军事互信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积极态度。

  王新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投入始终保持合理适度的规模。

  据《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从1978年到1987年,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建设处于低投入和维持性状态。国防费年平均增长3.5%,同期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4.1%,国家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10.4%,国防费占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4.6%和14.96%下降到1987年的1.74%和9.27%。从1988年到1997年,为弥补国防基础建设的不足和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需要,中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国防投入。国防费年平均增长14.5%,同期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20.7%,国家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15.1%,国防费占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继续下降。从1998年到2007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国防费的稳步增长。国防费占GDP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

  军事专家温冰说,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防费的绝对值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人均国防费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比值,也均低于发达国家。

  温冰认为,在国防投入相对有限,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子又不能放慢的情况下,必须从国情和军情出发,积极探索变革强军的途径。

  一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0年代我国裁减军队员额100万。90年代以后,又两次分别裁减军队员额50万和20万。大量裁减军队员额,支持了国家增加经济、科技的投入,推动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而经济、科技的巨大发展,又为增强国防实力,为军队发展武器装备和改革体制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三是坚持科技强军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位置,增强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强国防科研,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

  全面提高完成

  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我军已经由以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发展成为一支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等诸军兵种合成的、具有一定现代化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军队。中国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实现了由仿制向自行研制的历史跨越,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从军队的能力现状来看,距离充分履行使命、完全满足国家安全需求还需要更大的努力。王新俊认为,我军目前正处于机械化尚未完成、又要努力实现信息化的特殊阶段,面临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与此同时,我国的安全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仍面临长期、复杂、多元的安全威胁与挑战。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交织互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军既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既要维护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又要维护海洋通道、太空、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联合国维和、国际反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丁伟认为,全面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深化改革,推动军队整体转型,重点加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个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统筹抓好其他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其一,调整体制编制,优化力量结构。一是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新型作战是现代军事发展的标志。新型作战力量的组建与发展,将大大提升军队的现代化作战能力和水平。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更加强调体系的对抗,必须在发展新型作战时把相关建设纳入整个系统加以筹划,以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二是科学确立军兵种之间的比例。优化军兵种结构,增大海空军和二炮比例,加强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电子战和特种战部队等技术密集型军兵种建设,提高各军兵种高新技术部队的比例。三是改革作战指挥体制。精简指挥层次,简化指挥环节,构建上下一体,权威、精干、灵便、高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

  其二,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一是构建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法训法体系。二是完善军兵种联合训练机制,建立信息互通的联合训练平台和联合训练机制。三是坚持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贯穿于新型装备和主战装备的训练,贯穿于诸军兵种各级指挥训练,贯穿于分队、合同战术训练和对抗演练。

  其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要通过改革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和基地作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培养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指挥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全面军事素质,善于对军队建设和作战问题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士官队伍。

  其四,以信息化战争为牵引,优先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军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